近日的booklist
星期一, 7月 27, 2009
遲來的七一紀事
七一
人話多唔多,話少都唔少。
但肯定的是,警察安排差到九彩。
和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在之前有幾個遊行。結果,要推遲開始。
而警方不像上幾年,全線封路令隊伍早行早散。
反而用間歇封路,一會放人行,又一會放車行。
實驗結果非常明顯,車又行唔到,人又行唔到。大家互頂,
烈日下狂暴曬,每行十步要停十幾分。
情緒越來越熱,人越來越燥。大堆人擠在路上乾曬,
對峙的人團越來越多,後方的警員不停跑上來增援。
"上啊上啊~~"
壓力到了臨界點,自然會發生衝突。
:x 想看真相的話找有線新聞吧,當時他們有攝影機在場,整個"衝突"
一開始全世界都在馬路上,何來衝"出"。至於"
然後,前隊不知在等什麼,又繼續呆站。
但行唔夠幾步,又停...在伊榮街和渣甸街又折磨左好耐。
照計我話..下次有乜冬瓜豆腐,一二三全部人坐低。
之後,同之前幾年一模一樣,一路行一路有不同團體在宣傳。
值得留意係,
第二是各個政黨的表現。社民連最鮮明,
民主黨一向是七一的骨幹,也努力統合和宣傳意見,希望把"普選"
公民黨,一早就在銅鑼灣叫賣tshirt和扇。大量的義工=
民協,比早幾年聲勢還要弱了。倒是街站上帶頭的年輕人,
行到高院,天已經黑齊。行到總部,七時半了。
事後還有人在總部結集不散去,加油保重了。
與書踫上也是一種緣份
星期三, 7月 15, 2009
「我是愛她們,非常愛,而且非常珍惜,正如妳所說的。不過我知道──這樣是不夠的。我有家庭,有工作。我對兩方面都沒有不滿,到目前為止,我想兩方面都很順利。我想甚至可以說我很幸福。不過,只是這樣還不夠。我知道。自從一年前遇到妳之後,我變得非常清楚。最大的問題是我欠缺了什麼。我這樣一個人,我的人生,空空的缺少了什麼,失去了什麼,而那個部份一直飢餓著,乾渴著。那個部份不是妻子,也不是孩子能夠填滿的。這個世界上,只有你一個人能夠做到這個。跟妳在一起,我才感覺到那個部份滿足了。而且滿足之後,我才第一次發現,過去的漫長歲月,自己是多麼飢餓、多麼乾渴。我再也沒辦法回到那樣的世界去了。」
網上交友, 道德淪亡?
星期二, 7月 14, 2009
在火車上看到鄰人手上的報紙, 忽見都市日報其中一欄標題曰:
"兩成學生曾與網友性接觸"
http://www.metrohk.com.hk/pda/pda_detail.php?id=111360
大驚, 因即記者有手誤原文是單指"中學生", 四十八萬中學生的兩成也是近十萬人...性開放早不是新鮮事兒, 奇就奇在"網友"。這事真的有那麼普遍?
http://www.edb.gov.hk/index.aspx?langno=2&nodeid=1039
再拿了一份am730,標題曰:
機構憂網上交友引發性濫交 五分一人與網友有親密行為
http://www.am730.com.hk/am_newspdf.asp
原來更厲害,"五分一人與網友有親密行為"。以七百萬香港人來說, 即是有一百四十萬人曾與網友有親密行為...大大話話我都上左近十年網,網友也算有幾個(可惜多數是都是宅男XD //fleee~)。為什麼不知道有這麼好康的事....:xxx
但一看內文:
有調查顯示,近兩成中學生接受與網友見面,而每五名與網友見面的青少年中,便有一人會與網友發生親密行為
兩成的兩成, 即是剩下4%。而"接受與網友見面"又不等於有見過面(因太多阿宅只會停留在幻想的階段)。刪刪減減, 我相信和"非網友"有親密行為的比率差不了多少 :x
再說, 若"網上"交友引發性濫交, 現實中交友引發性交的機會不是會更方便? 與其禁"網上交友",不如釜底抽薪,禁掉"交友"才更實際。
至於兩報的記者/編輯,用這個失實的標題,,,算了,香港的傳媒, 冇眼睇 X_X
驛馬星動
星期一, 7月 06, 2009
電影節之一: W
星期四, 7月 02, 2009
(來還債了)
片名: W (2008)
地點: Grand cinema
導演: 奧利華史東 (Oliver Stone)
- 買票的人太多,結果開了兩個場,不同步各自播。
- 因為香港電影節的首播(加上是有香港資金),所以導演大駕光臨香港。(也在之前一天的頒獎禮當嘉賓)
- UA的工作人員明顯準備不足,幾次關錯燈(其中一次在導演說話中途)。有線無線咪都失效,司儀和嘉賓只好大聲點說(中後排完全聽不清楚)。還在中途有一次瘋狂大聲的Feedback,想是工作人員還在死心不息想要修好擴音系統...
- W, 是小布殊的綽號。]也可能是近代最有爭議的美國總統。自少時酗酒,不學無術。沒有過人的魅力,經常說話口不擇言。在成年後忽然變成虔誠基督徒。在任內發生了911事件,又發動阿富汗/伊拉克戰爭。把兩伊北韓指為"邪惡軸心",不理聯合國決議和歐洲盟友反對發動伊拉克戰爭。在任其間,民望、經濟也是創新低。
- 導演說想要平衡(balance)和公正(fair)地演繹這個受爭議的人物。經過大量閱讀和研究有關小布殊的資料,多番考據推敲。希望可以做出一齣既不是為小布殊塗脂抹粉,也不是一面倒將他妖魔化的作品。他說想不到出來, 受最大批評的正是此片"too Fair to J.Bush",沒法子,這個德州牛仔得罪的人實在太多。
- 先不要論布殊本身(反正他的錯/壞事是罄竹難書),導演有意是把他當成"人"來檢示。在前作在"阿歷山大大帝"中已有這個傾向。不以歷史大事,時代興衰來串連建構人物的性格,而是以人物本身的背景、性格取向來引導了事件的發生。例如小布殊年青時受父親冷落,變成成長後事事要超越父親的影子,再而導致第二次伊拉克戰爭。"性格決定命運"是也。
- 以歷史評論來說,這樣的歷史觀把太多事件歸咎於個人。而漠視了歷史的外在客觀環境因素(如美國長久覬覦中東的石油資源,以及猶太人背景的金融家左右對中東伊斯蘭國家的政策)。但電影角色營造上,的確可令大家從另一面認識和窺探小布殊。在電影中,小布殊不再是一個狂妄、好戰、粗淺的美國總統,而只是一個得不到重視,但又被走不出偉大父親影子的兒子。
- 主角做得不錯。那個扮賴斯/鮑維爾和切尼的都維肖維妙。片中的賴斯和切尼變成了歹角,不知會不會有人又跳出來說是歧視黑人(政治正確該叫非裔美國人?)和猶太人? XD
- 這是導演的第三齣美國總統的電影,之前還有拍過尼克遜(1995)和甘迺迪(1991)。我看過的只有阿歷山大(2004),天生殺人狂(1994)和生於七月四日(1989),還有和阿爾柏仙奴合作的再戰星期天(1999)(可惜只是一般)。殺戮戰場(1986)買了近十年,未看。市面有賣vcd的, 還有薩爾瓦多(1986)、華爾街(1987)和世貿中心(2006)。
- 另一個有趣的是,本片在美國顯然左右不討好。而布殊這一話題備受爭議,即是以奧導之名聲,還是沒人願意冒險投資。結果要到香港/中國集資才能拍成。即在美國這塊"自由之地",傳媒逐漸被壟斷,大財團可以控制和營造觀眾接觸到的資訊和理念。"言論自由"的空間越見受威脅。
- 同場加映,化妝厚過鬼的章小蕙乙個+狂拍狗仔隊一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