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節之一: W


(來還債了)

片名: W (2008)
地點: Grand cinema
導演: 奧利華史東 (Oliver Stone)

- 買票的人太多,結果開了兩個場,不同步各自播。

- 因為香港電影節的首播(加上是有香港資金),所以導演大駕光臨香港。(也在之前一天的頒獎禮當嘉賓)

- UA的工作人員明顯準備不足,幾次關錯燈(其中一次在導演說話中途)。有線無線咪都失效,司儀和嘉賓只好大聲點說(中後排完全聽不清楚)。還在中途有一次瘋狂大聲的Feedback,想是工作人員還在死心不息想要修好擴音系統...

- W, 是小布殊的綽號。]也可能是近代最有爭議的美國總統。自少時酗酒,不學無術。沒有過人的魅力,經常說話口不擇言。在成年後忽然變成虔誠基督徒。在任內發生了911事件,又發動阿富汗/伊拉克戰爭。把兩伊北韓指為"邪惡軸心",不理聯合國決議和歐洲盟友反對發動伊拉克戰爭。在任其間,民望、經濟也是創新低。

- 導演說想要平衡(balance)和公正(fair)地演繹這個受爭議的人物。經過大量閱讀和研究有關小布殊的資料,多番考據推敲。希望可以做出一齣既不是為小布殊塗脂抹粉,也不是一面倒將他妖魔化的作品。他說想不到出來, 受最大批評的正是此片"too Fair to J.Bush",沒法子,這個德州牛仔得罪的人實在太多。

- 先不要論布殊本身(反正他的錯/壞事是罄竹難書),導演有意是把他當成"人"來檢示。在前作在"阿歷山大大帝"中已有這個傾向。不以歷史大事,時代興衰來串連建構人物的性格,而是以人物本身的背景、性格取向來引導了事件的發生。例如小布殊年青時受父親冷落,變成成長後事事要超越父親的影子,再而導致第二次伊拉克戰爭。"性格決定命運"是也。

- 以歷史評論來說,這樣的歷史觀把太多事件歸咎於個人。而漠視了歷史的外在客觀環境因素(如美國長久覬覦中東的石油資源,以及猶太人背景的金融家左右對中東伊斯蘭國家的政策)。但電影角色營造上,的確可令大家從另一面認識和窺探小布殊。在電影中,小布殊不再是一個狂妄、好戰、粗淺的美國總統,而只是一個得不到重視,但又被走不出偉大父親影子的兒子。

- 主角做得不錯。那個扮賴斯/鮑維爾和切尼的都維肖維妙。片中的賴斯和切尼變成了歹角,不知會不會有人又跳出來說是歧視黑人(政治正確該叫非裔美國人?)和猶太人? XD

- 這是導演的第三齣美國總統的電影,之前還有拍過尼克遜(1995)和甘迺迪(1991)。我看過的只有阿歷山大(2004),天生殺人狂(1994)和生於七月四日(1989),還有和阿爾柏仙奴合作的再戰星期天(1999)(可惜只是一般)。殺戮戰場(1986)買了近十年,未看。市面有賣vcd的, 還有薩爾瓦多(1986)、華爾街(1987)和世貿中心(2006)。

- 另一個有趣的是,本片在美國顯然左右不討好。而布殊這一話題備受爭議,即是以奧導之名聲,還是沒人願意冒險投資。結果要到香港/中國集資才能拍成。即在美國這塊"自由之地",傳媒逐漸被壟斷,大財團可以控制和營造觀眾接觸到的資訊和理念。"言論自由"的空間越見受威脅。

- 同場加映,化妝厚過鬼的章小蕙乙個+狂拍狗仔隊一群。

發佈者:寶 於 10:04 下午  

0 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