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樓.中上環.文物保育

寫了一天javascript,弄得人頭昏腦脹。

收工後,約了院長去聽那有關中上環文物保育的講座。
時間緊迫,便挑了附近一間cafe吃點東西。
店叫"唐三樓",要按鈴才有人開門的,像是秘密會社 XD
點了煙肉腸螺絲粉。食物中規中矩,環境不差。

之後上去學聯資源中心,金輪大廈的入口好難找。
上到去,第一個感覺是...地方有點亂,雜物很多,人很"街坊" XD
主持講座的是何耀生先生,他主要是關注中上環的文物的召集人。
除了介紹背景,更有播舊西片的片段。當中的香港,和現在差很遠
維港很寬,高樓很少。看到一大片的藍天,還有雄踞九龍的獅子山。
談到域多利監獄,中央警署,中環街市。之後也聊到利東街重建,中上環重建的東東。
還有,香港的文物文化保育工作。

老實說,政府的政策和計劃我一竅不通。
我見到的,只是舊香港很多特色都漸漸消失,
所謂發展旅遊業,便是將地方改成大商場、美食街、漁人碼頭。
劣質的人工化品味(如星光大道)取代舊有的地道的精華(如舊維港)
這也是今次去的目的,便是想多了解一點。有機會也可以多盡一點力

公共空間是大眾的共同回憶。重建時只看重是帶來的經濟效益。
不單破壞了原有的地貌,還有當地居民的人際網絡。
甚至是幾代人的共同回憶。

講者說,以往的低價收地->高價賣地,或填海->賣地賺錢的做法,
和文化上的過客心態大有關係,以往殖民地政府是要短期來搵快錢。
而文化,在功利的香港社會一直沒有人重視。

之後聊到了利東街的重建。
原來由利東街,一直向海邊走,就彷彿是經過了時光隧道,
經過了百年前的小窄街道到現代化的大道。由矮小的平房,一直到高樓大廈。
談到了文化文物保育的理念。舊的東西不一定要百分百保留。
要有想像力,配合環境和社會變遷作調整。而保存的, 不應單指建築物街道等"硬件"
更應包括在內的人和生活習慣和人際網絡。

聽完講座,便去大水煲談天。談之前旅程的經歷。和周圍人都不能溝通之孤獨感和恐懼感。而這種全無憑依的感覺卻又令人學習獨立,學習獨處。陌生的環境,很自由,也更相信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可能性。弔詭的是,人是群體動物。有時候會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關注,但同時間又希望享受更多自由。

年青的特質, 其一便是能否接受新事物,和有挑戰命運的勇氣。
我想,我還有進步的空間~

發佈者:寶 於 12:00 上午  

0 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