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區重建

放工後到旺角,和大人去找比例尺。
遍尋不獲,結果院長一出手便找到了。

是晚有講座,還好是8:30,還有時間去吃個飯。
講座的主題是"為未來而保存"

由利東街的重建,說到香港的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。利東街因為有很多喜帖印刷的店,故又名喜帖街。將於日內被"市區重建區"收回重建。居民和專業人仕合作,第一次由下至上的提出了重建的建議。結果,部份建議被採用,但要求的原區安置和保留人際網絡卻仍無法落實。

現時政府在收地重建政策背後的文化問題︰
一是金錢掛帥,源於港府一向的高地價政策,以收地重建作為政府收入和政績的手段。
二是沒能保育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,而古物古蹟辦事處對建築的標準不一。對有發展潛力的地段往往不肯劃入保育範圍。而對平民百姓之歷史也不甚重視。
三是沒有完整長遠的發展方針。只見到短期之成效和目標,沒有一統一而恆久之政策。
例子有:
港島西之前為了填海與否有個爭議。結果政府以不興建繞道該地交通將來無法負荷而繼續。
最後,地填出來了。除了繞道,還有地方,便決定用來建大型商場。
可以預見是,大型商場會增加人流,人流會增加交通流量,之後道路負荷又會大了,最後,由回到最初的問題。
四是在重建時,沒有也在內之人計算進去。收樓,迫遷,法律程序。人在當中只一個銀碼。有人不肯走是因為生活多年,是因為對該地有感情。是周圍幾十年的人際 網絡。更是幾十年的回憶。這些東西在主事者的心中只是一個銀碼,將此一切物化和量化。只承認有價錢(price),而非價值(VALUE)。更不用說去理 解當中人仕的感受了。
五是原來市建局權力很大。他來收購,你可以不買,但限期一到他還可以依例收樓。個人之私有權毫無保障。而相反,之前承諾賠償同區七年樓齡卻又可以不理。你買樓是收建築面積,它收樓賠償是以實用面積……成立時用的是納稅人的錢,但又不受立法局監管...這一切很可怕。

講者也提出一些城市計劃的意見,如同一社區要新舊交集,要多功能。如新市鎮中,大埔是比較多人滿意的。其中之一便是在發展過程中,原來的社區網絡社區經濟沒有被推倒。

講座中,其中一參加者的側面有98%和我某親人相像。之後再看正面,才知是認錯人(還好沒有唐突到去相認)。但再轉回側面,又實在是太像。雖說是人有相似,但這實在很令人迷惑。

之後院長去了台灣茶店談天。重整和討論一下之前講座之內容(院長也算是半個建築界吧 XD) 也談談近況。近日是太忙了,難得坐下來交流一下。結果談到了一點才回家。

柴姐。生日快樂 (注: 遲三百多天的祝賀,連我也覺有點過份)

發佈者:寶 於 12:00 下午  

0 留言:

發佈留言